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校園】中小學每年平均處理380宗校園欺凌  同學感無力制止 擔心成為目標

【校園】中小學每年平均處理380宗校園欺凌 同學感無力制止 擔心成為目標

教育路
By edwin.yeung on 08 Jun 2023
Digital Editor

小朋友的成長路上,最畏懼的不僅是功課壓力,還有欺凌。朋輩是孩子在求學階段最看重的關係,若果被朋輩欺凌,後果可謂不堪設想。近年在網上不時瘋傳一些童黨欺凌和校園欺凌的片段,可見問題日益嚴重,引發社會迴響。

 

家長要留心孩子有沒有情緒或不願上課問題Photo from MamiDaily

欺凌是甚麼?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上個月24日指過去3個學年,學校處理涉及校園欺凌的學生個案數目平均每年大約380宗,又重申政府對校園欺凌一直採取「零容忍」的政策。

欺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主要分為四類。除了身體上的欺凌如虐打和群毆外,還有關係上的欺凌,如慫恿他人杯葛、刻意疏遠某人;言語上的欺凌如嘲笑他人身體、侮辱性的人身攻擊;以及網路欺凌。

慫恿他人杯葛、刻意疏遠某人、嘲笑侮辱等行為,也屬於欺凌Photo from 《告白》劇照

校園欺凌問題日益嚴重

初中是「欺凌」的高峰期,因為學生在生理及心理上出現很大的變化,加上環境轉變,令部份想出鋒頭的學生聯群結隊,欺負班上較弱小的同學;又或這些「高調分子」被大多數的一群杯葛、「唔好同佢玩」、「唔同佢一組」。

另一方面,近年疫情緩和,學校自從恢復面授課程後,校園欺凌情況日趨嚴重。專家認為學生近年缺乏面對面相處,令部份較內向的學生更加懼怕與同學接觸,成為被欺凌對象。

受朋輩影響,初中是欺凌情況最嚴重的一群Photo from 《告白》劇照

電子遊戲渲染暴力

近年越來越多電腦或手機遊戲含有暴力、血腥的內容,令學生誤以為暴力能夠解決問題,於是便「逞英雄」為朋友出頭。

此外,部份連續劇常有「掌摑」片段,令兒童誤以為掌摑只是平常事,尤其近年經常有女同黨對另一女生不斷掌摑,令人髮指。

 

欺凌行為損人不利己

欺凌問題影響青少年的身心靈,受害人除了感到痛苦、尷尬和羞恥外,更會產生恐懼和抑鬱。若果發生在校園,輕則影響成績和人際關係,重則會嘗試逃學、曠課,甚至萌生去意。偏偏很多教師和家長在毫不知情下,會誤以為受害者偷懶、無心向學,對受害者造成更大的創傷。部份受害者甚至產生報復行為,又或轉為欺凌他人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加害人在長大後會更容易犯罪、甚至與不法分子為伍,亦有部份人產生極度抑鬱,害怕自己會被他人欺凌,亦對自身行為感到自責和愧疚,產生連串情緒問題。

受害者可能轉為欺凌他人Photo from 《噩夢老師》劇照

 

旁觀者甚少施以援手

當目擊欺凌事件時,大部份人會選擇沉默和袖手旁觀。原因除了害怕被報復、他日成為被欺凌者外,亦有人認為自己孤掌難鳴、沒能力制止事件,又或認為事不關己,受害者亦非自己朋友,故無意出手遏止。

目擊者通常會感到抱歉和自責,後悔當初沒有制止或施以援手,導致情緒低落。

 

教師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如果發生校園欺凌,教師必須妥善處理。首先要多關懷學生,以友善的態度聆聽他們的需要,加深對他們及班上風氣的了解,然後對症下藥,讓學生感受到平等的愛,便能減少欺凌事件發生。

在處理學生間的紛爭時亦要花工夫,若一味責備施虐者,只會令施虐者認為老師偏心,從而更討厭受害者,無助於解決問題;教師應盡量做到持平,並了解欺凌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慢慢化解誤會。

同時,教師亦應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意識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建立互助互愛的學習環境。

老師需要多關懷學生Photo from 《告白》劇照

 

家長可觀察子女異樣,及早發現問題

當孩子遇上欺凌時,通常礙於面子而不會向家人求助,令施虐者變本加厲。作為家長,若果留意到孩子有不妥,例如身體有傷痕、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經常反鎖自己在房間內、拒絕上學或突然流淚、表現得焦慮時,應主動關心對方,或向社工等專業人士求助,及早發現欺凌問題。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