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抗疫】兒童染疫入院難一旦抽搐屬嚴重病徵   西醫教家居自救

【抗疫】兒童染疫入院難一旦抽搐屬嚴重病徵 西醫教家居自救

兒童健康 健康資訊
By Dara on 24 Feb 2022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當自己成為父母,才明白父母的喜怒哀樂,以及無私的愛!

Omicron肆虐下,確診者急增,輪候入院人數眾多,本港醫療系統近乎爆煲。不少長者及幼童相繼染疫,在救護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大部份初確患者都未能入院接受治療,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家長如何自救?全科醫生李俊輝醫生有以下建議。

在Omicron肆虐下,檢測往往要輪候數小時。Photo from MamiDaily

Q1:小朋友或長者感染了新冠肺炎,要如何處理?

A1:首先要保持冷靜,兒童或長者感染新冠病毒,最令人擔心是他們會得到重症。但事實上,大部份患者(特別是已接種疫苗)都會康復過來!但大家不能掉以輕心,需觀察患者有否出現呼吸困難、心口痛、神志不清、手腳抽搐(俗稱發羊吊)、嘴唇發紫等嚴重病徵,皆因可能併發重症例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此外,患者飲食突然大幅減少,或屙嘔嚴重而影響進食,都需要入院治療。

當然,小朋友發燒時家長也特別擔心。好多小朋友食完退燒藥之後,高熱都會退一退,但藥力過了之後,體溫有可能再度上升。其實這個情況很常見,因為發燒是身體對病毒的反應(免疫系統打緊仗)。如果小朋友發燒會隨着服用退燒藥之後退減,而精神和飲食沒太大問題、大小便正常,有精神玩耍,就算發燒亦未必需要緊急處理。

當家中有人感染冠狀病毒的時候,大家需留意自己身體情況和自我隔離,切勿上班或四處外出,還要進行檢測,看看自己有沒有受到感染。一旦染疫,必須通知衞生署再作安排。根據現時衞生署的指引,緊密接觸者需自我隔離14天。

兒童發燒後應多飮溫水,並定時監察體溫。Photo from MamiDaily

Q2:近期醫院都沒有位接收感染新冠肺炎的小童,家長應怎樣做?

A2:如果小朋友只是發燒、輕微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或已被醫生診斷及斷定不需要入院留醫的話,家長密切留意孩子情況有否轉嚴重即可。兒童應留在家中休息,服用紓緩徵狀的治療藥物與退燒藥等,多喝水,靜待康復。服用藥物之前,應確保小朋友有否對藥物敏感,或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若有懷疑,先向藥劑師或家庭醫生查詢。萬一兒童病情惡化,需要盡快再去求診。

兒童可服用退燒藥降低高燒。Photo from MamiDaily

Q3:小朋友出現抽搐,但沒有醫院接收,如何自救?

A3:萬一小朋友出現嚴重徵狀,尤其是猶如失去知覺般抽搐(即發羊吊徵狀),首先要確保小朋友沒有被自己的分泌物,如口水或嘔吐物嗆到,因為氣道阻塞可以引起窒息及死亡。盡量把正在抽搐的小朋友身體側臥(即復甦姿勢),讓口裏的分泌物流出口外,避免流入氣管導致窒息。千萬不能用任何外來物如手指、拖鞋、木棍、毛巾等放入小朋友口內去防止咬到舌頭。還有,就是保護正在抽搐中的小朋友頭部不能撞傷。與此同時,其他家人幫手召喚救護車,並清晰告知救護人員,讓他們知道小朋友嚴重抽搐,需要立即救援。

染疫兒童可能出現高燒。Photo from MamiDaily

Q4:小朋友感染了,除了醫院外,家長可到診所求醫嗎?

A4:現時政府普通科門診有一些指定診所服務新冠病毒患者。患者可以召喚政府安排的新冠病毒的士車隊來往指定診所。

大家可準備一些退燒、止痛、止咳等藥物看門口。Photo from MamiDaily

Q5:疫情嚴峻,需要有哪些物資和藥物看門口?

A5:暫時未有有效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上述提過,大部份人感染後都會自己痊癒,尤其是已經接種疫苗。但大家可準備撲熱息痛類型的退燒藥,因患者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全身肌肉疼痛等不適,服用這類藥物可紓緩病徵。家有小孩的話,可以準備一些塞肛的退燒藥,把兒童的不適感減低。

家長亦可準備探熱器,小朋友可能有沾寒沾凍、打冷震、頭痛或肌肉疼痛等小適,家長宜每4小時為孩子量度體溫,並且把溫度記錄以監測病情。

其他物資方面,盡可能備用多一些快速測試、個人日常用品如口罩,還有就是漂白水、火酒等,方便清潔周邊及減低感染其他家人的風險。亦需要留意食物及長期藥物存量是否足夠兩個星期使用。若不足夠的話,就要麻煩親友幫忙代購。

另外也可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電影、遊戲等,一旦需要隔離,也可當作娛樂消遣。

 

Text:Mami Editorial

內容授權:全科醫生李俊輝醫生

全科醫生李俊輝醫生指大部份人感染後都會自己痊癒。Photo from 全科醫生李俊輝醫生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