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兒童焦慮症】一文睇兒童焦慮症主因+種類+徵狀 專家教路父母5大應對步驟

【兒童焦慮症】一文睇兒童焦慮症主因+種類+徵狀 專家教路父母5大應對步驟

兒童健康
By ashly.eng on 01 Nov 2021
Digital Editor

焦慮症並非只會「攻擊」成人,看起來無憂無慮的兒童其實也會被各種焦慮情緒困擾。面對與父母的分離、新環境的恐懼、交朋友的困難,小朋友感到焦慮及恐懼是自然與正常的反應。不過,當這些情緒持續出現,並伴隨心悸、出汗、拉肚子等徵狀,而且影響日常生活、社交或學習,父母就要留意兒童是否患上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普及率達到10%。Photo from MamiDaily


焦慮症成因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常見的情緒障礙,外國研究顯示,焦慮症的普遍率約為8%至10%,其中女童患上焦慮症的機會比男童來得高,而香港的普遍率及男女比例與外國的研究大致相若。

兒童焦慮症的患者範圍含括嬰幼兒至青少年。每個成長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焦慮情緒,比如嬰幼兒時期會因陌生人、陌生環境產生焦慮;學齡前兒童則會害怕黑暗、分離、動物等;學齡兒童則會面對社交、課業等壓力而產生焦慮。焦慮症的發生一般與遺傳因素、大環境因素及生心理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也被理解為焦慮症的潛伏因素,家族有精神遺傳病史的兒童或是天生較為敏感、內向的兒童更有機會遇上焦慮症。大環境因素可包含父母、朋友、社會對兒童成長過程造成的影響,比如從小生活在嚴格、溺愛或是破碎的家庭、遭到暴力對待、親人突然離世等,因而造成孩子性格內向、情緒不穩,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以上兩個情況都可能導致兒童心理扭曲,此外當兒童有身體缺陷、長期服藥、突遇事故等都可能會產生不限於焦慮症的情緒障礙。

在兒童焦慮症中,有5種常見的類型,包括分離焦慮症。Photo from MamiDaily


焦慮症種類及徵狀

在兒童焦慮症中,有5種常見的類型:

一、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應該是父母最為熟悉的兒童焦慮症,因為此種情況更多發生在小朋友入學階段。他們往往會強烈害怕及抗拒與父母或是照顧者分開,並表現出過度的依戀及焦慮反應。他們會擔心父母安危,需要不斷確認父母安全,也因此會拒絕上學或是獨自一人到別的地方。此外,他們可能不敢獨自入睡或是反覆做有關於分離的噩夢,而且一旦離開父母就會感到痛苦或不舒服,如噁心、嘔吐、頭痛等。

 

二、社交焦慮症

患有社交焦慮的兒童難以適應學校群體生活,他們主要害怕面對陌生人,與人交談時會表現不安、緊張和不自然,因此也會害怕出席社交聚會。此外,他們也害怕別人的評價和審視,害怕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例如上課時回答問題、在台上表演,都會讓他們感到恐懼,想逃跑。除了情緒焦慮,生理也會出現臉紅、心跳加速、發抖、流汗、胃痛、思緒混亂等。嚴重的社交焦慮症患者可能會拒絕踏出家門,拒絕上學。

患有社交焦慮的兒童難以適應學校群體生活,而且害怕面對陌生人。Photo from MamiDaily

三、選擇性緘默症

小朋友在家裡練習時明明做得很好,但在學校自我介紹時卻硬是一句話也不說?當兒童持續在某些社交場合拒絕說話,便要留意是否有選擇性緘默症。此徵狀一般會在患者認為安全和自在的情況下消失,並能自然和正常地用語言與別人溝通,但在陌生或不安的環境,便沉默無言。

 

四、特定性恐懼症

當兒童面對特定的恐懼對象或情境,如動物、昆蟲、打針、血、黑暗、密閉空間等,會顯得非常恐懼。他們會拒絕或逃避面對恐懼的事物,害怕時會心跳加速、出汗、身體發抖、呼吸困難、哭喊等。

 

五、廣泛性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即是指患者會持續性(6個月以上)產生焦慮情況,即使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示會有不幸事件發生,但患者依舊無法控制地對生活中的大小事產生負面想法。

由於兒童焦慮症的發生往往與家庭有關,因此除了兒童本身,父母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Photo from MamiDaily


面對焦慮兒童,父母可以這樣做

若孩子持續出現焦慮症的病徵超過一個月,並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家長應該及早讓孩子接受專業評估及治療,治療方式可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能通過思想、行為和生理反應三方面治療兒童焦慮症。

由於兒童焦慮症的發生往往與家庭有關,因此除了兒童本身,父母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著名的克里斯維爾教授(Cathy Creswell)在其著作《Overcoming Your Child’s Fears And Worries》中,就提供了5個協助家長減輕兒童焦慮的步驟:

一、父母應該學習聆聽孩子的恐懼、學會觀察令孩子感到恐懼的原因、正視和承認他們的恐懼與擔心,並對他們表示理解。

二、協助孩子分析焦慮的原因,並引導孩子思考其他情況或結果。比如詢問孩子他們害怕的事情是否發生過,機率有多高?除了負面結果,也可引導孩子想像好的結果。過程中應避免幫助孩子下定論,如「你想太多了,不會發生的」。

三、當孩子願意改變思維或面對恐懼,父母應該適時鼓勵他們,比如肯定孩子的付出並且相信他能做得很好。

四、當孩子願意做出改變,父母應該把握機會和孩子一起制定循序漸進的計劃,可讓孩子參與設定他們認為從易到難的作戰計劃。

五、制定計劃後,就可一步步陪伴孩子面對焦慮或恐懼。父母可盡量制定更多解決方案,陪伴孩子練習,也可問問自己會怎麼做,同時面對自身的焦慮,成為孩子的榜樣。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