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情】子女越大越經常作惡意「人身攻擊」、互相較勁?3大原因讓家長了解手足爭吵真相!
如果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兄弟姊妹爭吵打架可以說是家庭日常。從小時候搶玩具、搶爸媽抱,至上小學懂得更多後,更會進化至言語攻擊或粗暴的動手動腳,真的是爸媽們的一大煩惱!明明上了小學,認識了很多同學、朋友,學校活動也多,和兄弟姊妹相處的時間比從前少,為甚麼關係反而好像更差?原來這是和小朋友的發展有關!
Photo from MamiDaily
原因一、在外不敢吵、在家大爆發
美國《REAL SIMPLE》雜誌曾指出,小學生約三、四年級開始,小朋友開始會產生小圈子、小團體,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心中最大的恐懼是「被拒絕或排擠」。而年齡相近的兄弟姊妹,在這時就會變成彼此心中的避風港。試想想,前一晚兩兄弟在家裏翻天覆地的大吵後,第二天還是會一起坐在餐桌邊吃早餐、還是會一起上學,甚至共用同一間房間,這也讓雙方和好得更和更容易。但如果是和同學大吵一架,也許彼此都會因為尷尬而「冷戰」一、兩天。
專家指,小孩子其實明白:不管怎麼吵,都不會失去手足。因此有些小孩可能在學校極其壓抑,對同學敢怒不敢言,回家和兄弟姊妹吵架時,就趁機把一肚子的委屈和怒氣都宣洩在手足身上,這種「衝突」隱藏了「信賴」的感情。
Photo from 《反起跑線聯盟》劇照
原因二:自我形成的階段
2013年,美國《Child Development》期刊的研究團隊曾讓9到12歲的孩子分享他們對手足「口出惡言」的內容,發現不少人會針對手足的外貌大做文章。例如姊姊覺得弟弟很矮,會罵他是「又笨又醜、永遠長不高的小矮子」。
這個階段,孩子之間吵架的次數會減少,但衝突則會變大,而家長最不該做的就是加入小孩「比來比去」的紛爭。因為孩子開始建構新的自我,好勝心也越來越明顯,成績、才藝、比賽等都是會被拿來比較的家常便飯。如:「媽咪,我這次數學測驗分數比哥哥高!」、「你在運動會跑得真慢,我是我們班跑最快的人!」。這時如果爸媽也跟着起鬨,對子女的表現品頭論足、推波助瀾,孩子間的關係就更難改善。
Photo from MamiDaily
建議家長在孩子較小時就注意讓子女發展不同的專長。美國賓州大學促進人類發展預防研究中心教授Mark Feinberg指,若哥哥很會打籃球,或許讓另一個孩子去學網球或完全不同的興趣,如樂器等,能有效降低孩子之間的較勁意識,也能開啟更多話題。
原因三:體力智力發展的表現
在爸媽的眼裏,10歲小孩和5歲小孩爭的事好像沒甚麼不同,只是他們個子高了、動作更敏捷、牙齒也更伶俐。以前搶玩具車或公仔,現在可能是偷穿姊姊的衣服、拿哥哥的文具;以前扔玩具,現在有力「嘭」門。所以這個年紀的手足爭吵、打架帶來的身心傷害、威力都會比幼兒時期高出好幾倍。而隨着他們的語言發展成熟,既比幼兒時間更會說話,卻仍處於口沒遮攔、不懂分寸的階段,也讓雙方的言語上偏好人身攻擊。
Photo from 《寶寶大過天》劇照
給父母的建議:
然而即使兄弟姊妹吵架無可避免,但始終有損感情,而且小學階段朋友漸多、課後活動也多,孩子生活忙碌的同時,每次吵起架來殺傷力又大,感情亦會容易變得疏離。這時父母便要注意多用心維繫,創造子女們能好好相處的機會,為孩子鞏固手足之情。
因為有研究發現,一起做功課、玩耍、打鬧長大的手足,長大後感情會比那些聚少離多的兄弟姊妹融洽和深厚。一旦孩子長時間失去建立情感的機會,碰面時容易增長競爭意識,關係就會傾向像對手而不是成長的夥伴。
Photo from MamiDaily
如果子女之間感情已經不好,建議爸媽在選擇幫助感情加溫的活動時,盡量避開「爭輸贏」的運動或比賽,多點安排一些較無關輸贏的活動,如一起行山、一起煮食等。
父母也可以把握機會,鼓勵孩子成為彼此的「智囊團」或啦啦隊。如在全家吃晚餐時,有孩子提起在學校遇到的困難,這時父母可問另一個孩子:「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難題?」、「你覺得可以怎樣做?」這樣不單能促進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也會讓他們意識到彼此其實有相似經驗、或自己能夠幫助手足。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 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