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離塑料】孩子天天接觸塑膠或提高肥胖與哮喘風險? 專家分享5實用建議 助孩子遠離過量塑膠接觸
在現代家庭中,塑膠用品幾乎無處不在。從孩子日常喝水的水瓶、餐桌上的食物包裝,到玩具、文具甚至收據,塑膠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專家卻提出警告:塑膠中的化學物質,特別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頻繁接觸,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長遠的影響。
Photo from MamiDaily
塑膠化學物質對健康的影響
這份研究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 ‧ 兒童與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研究團隊由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 Leonardo Trasande 博士領導,他們綜合了數百篇最新研究,分析數以千計的孕婦、胎兒與兒童樣本,探討塑膠化學物質對健康的影響。
結果顯示,塑化劑(讓塑膠變柔軟)、雙酚類(讓塑膠更堅硬)、以及全氟烷基物質(PFAS,用來耐熱、防水)這三大類化學物質,與多種慢性疾病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這些風險並非立即發作,而是可能隨著時間逐漸累積,從童年延續到青少年乃至成年。
Photo from MamiDaily
塑膠可能帶來哪些健康風險?
專家指出,這些化學物質會在體內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干擾荷爾蒙運作,甚至影響腦部發育。研究特別提到,早期接觸塑膠與兒童肥胖、氣喘、以及男女生殖能力下降等問題有明顯關聯。
同時,不少研究也將其與智力發展掛鉤。孩子在大腦尚未成熟的階段過早暴露於塑膠化學物質,可能增加智商下降、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風險。換句話說,塑膠看似便利,但其背後潛藏的長期代價不容忽視。
Photo from MamiDaily
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塑膠
這些化學物質之所以難以避免,是因為塑膠幾乎充斥在孩子生活的每個細節裡。從超市買回來的零食包裝,到學校常見的塑膠文具,甚至在家裡微波食物或用洗碗機高溫清洗時,塑膠容器釋放出的微量化學物質,都可能進入孩子體內。
特別是在塑膠出現刮痕、變色或老化的情況下,化學物質的釋放量會更高。這意味著,孩子並不是偶爾才接觸到,而是長期、低劑量地暴露在這些環境風險中。
Photo from MamiDaily
專家的實用建議
因為這些風險並非立刻顯現,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所以在生活中信守幾個「降低暴露原則」是一個務實作法。根據 Trasande 等人及相關研究者的建議,父母可以從以下方向著手:
-
儘量避免用塑膠容器盛載熱食或加熱,用玻璃、不鏽鋼、陶瓷替代。
-
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例如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性餐盒,多使用環保餐具與水壺。
-
在選擇玩具與兒童用品時,多選擇有安全認證、標示「無 BPA」「無鄰苯二甲酸酯」的產品,或替代材質(如木材、矽膠、不鏽鋼等)。
-
定期檢查家中塑膠用品是否老化、刮傷、變色,如有損壞應替換,減少材料釋放風險。
-
減少高溫與塑膠的接觸,例如避免塑膠容器曝曬、微波、洗碗機高溫清洗等。
這些做法雖然看似普通,但在有數據證明的風險背景下,就顯得更有意義。只要家長願意從日常做起,就能在無形中為孩子爭取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