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習慣】病從口入?令全家容易生病 7個經常被忽略的廚房陋習
廚房是家庭溫暖的泉源,每日三餐都在這裏誕生。然而,如果忽略了當中的衞生細節,便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危害全家人的健康。許多看似無傷大雅的「方便」習慣,其實都暗藏風險。以下是7個常見的廚房陋房,快來看看你和家人是否不經意間犯了這些錯誤。
Photo from MamiDaily
1. 一塊砧板走天涯
陋習: 無論是切生肉、海鮮,還是處理蔬菜、水果、熟食,都使用同一塊砧板,甚至只是用水簡單沖洗一下就轉換食材。
風險: 這是交叉感染的頭號元兇。生肉(特別是雞肉)中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會輕易地透過砧板和刀具,污染到即食的蔬果或熟食上,引發腸胃炎等食物中毒症狀。
改正方法: 至少準備兩塊砧板,一塊專門處理生肉海鮮,另一塊則用於蔬果、麵包、熟食等。使用不同顏色或材質的砧板,有助清晰區分。
Photo from MamiDaily
2. 雪櫃變成「細菌雜物房」
陋習: 生熟食物隨意擺放,例如將未經包裹的生肉放在上層,任由血水滴漏;剩菜剩飯不加蓋就放入雪櫃;雪櫃塞得滿滿當當,不留一絲空隙。
風險: 生肉血水會污染下層的食物。不加蓋的剩菜容易滋生細菌並產生異味。過滿的雪櫃會阻礙冷空氣流通,導致製冷效果下降,食物無法維持在安全溫度(4°C以下),加速腐壞。
改正方法: 遵循「上熟下生」原則,將熟食放上層,生肉海鮮用保鮮盒密封後放置在最下層。所有剩菜都應加蓋或用保鮮紙封好。雪櫃只放七成滿,確保冷氣循環。
3. 「萬年不換」的百潔布/海綿
陋習: 一塊洗碗用的百潔布或海綿,用到爛、用到黑才更換。
風險: 濕潤多孔的百潔布是細菌最愛的「豪宅」。研究發現,用久的廚房海綿所含的細菌量,甚至比廁所板還要多。你以為在洗碗,實際上可能是在用「細菌布」將病菌均勻地塗抹在每一隻碗碟上。
改正方法: 每次用完後,徹底清洗並擰乾百潔布,放置在通風處晾乾。建議每1-2星期更換一次。定期可用熱水或稀釋的漂白水為其消毒。
Photo from MamiDaily
4. 懶人最愛「室溫解凍法」
陋習: 將急凍肉類直接從冰格取出,放置在廚房鋅盤或枱面上,讓其在室溫下自然解凍數小時。
風險: 在室溫下,食物表面溫度會迅速回升至「危險溫度帶」(4°C至60°C),細菌會以幾何級數快速繁殖,而食物內部可能還未完全解凍。這種外熱內冰的狀態,極易導致食物變質。
改正方法: 最安全的方法是提前一晚將凍肉從冰格移至冷藏格(fridge)解凍。若時間緊迫,可將凍肉密封後用流動的冷水解凍,或使用微波爐的解凍功能。
5. 飯菜必須「徹底攤凍」才入雪櫃
陋習: 煮好的一大鍋湯或餸菜,認為要完全放涼至室溫才能放入雪櫃,否則會損壞雪櫃。
風險: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食物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細菌便有足夠的時間滋生。你等待的時間越長,食物中毒的風險就越高。
改正方法: 煮好的食物應在2小時內放入雪櫃。若份量較大,可將其分裝到幾個較淺的容器中,以加快散熱速度,然後盡快冷藏。
Photo from MamiDaily
6. 抹手、抹碗、抹枱「一布通用」
陋習: 用同一條毛巾擦乾剛洗完的手,接著擦乾碗碟,看到枱面有污漬又順手一抹。
風險: 手上、枱面的細菌會因此轉移到乾淨的碗碟上,造成二次污染。特別是用來擦拭過生肉汁液的毛巾,更是交叉感染的高危途徑。
改正方法: 廚房應備有不同用途的布巾,例如廚房紙用於吸乾生肉水份,專用抹碗布擦乾碗碟,另一條則用作清潔枱面。所有布巾都要定期用熱水清洗和消毒。
7. 忽略鋅盤及水龍頭的清潔
陋習: 每天洗碗後,只用水沖一沖鋅盤(sink)便算完成清潔,很少特意去消毒鋅盤和水龍頭開關。
風險: 食物殘渣和油污積聚在鋅盤,使其成為細菌溫床。洗碗時,充滿細菌的污水容易濺到周圍,而我們處理食材時濕漉漉的手,也會在水龍頭開關上留下大量病菌。
改正方法: 每日應用清潔劑刷洗鋅盤,並定期用稀釋的消毒液清潔,特別注意去水位及水龍頭開關等衛生死角。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 : 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