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慰孩子】父母安慰孩子常說「沒事的」其實最傷孩子 專家揭5大隱憂 並建議更好的回應方式
孩子跌倒受傷、和朋友吵架或因小事而難過時,許多父母最直覺的反應就是說:「沒事的。」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安慰,似乎能讓孩子更快平復情緒,但研究指出,它其實是育兒中最容易被濫用的一句話。專注於兒童情緒發展的專家在觀察超過兩百名孩子後發現,「沒事的」不僅無法帶來真正的安慰,還可能在無形中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心理傷害。
Photo from MamiDaily
為什麼父母會常說「沒事的」?
大多數父母說「沒事的」,其實是出於愛與焦急。看到孩子受傷或哭泣,爸媽心裡會很心疼,甚至比孩子更想快點結束難受的情緒。於是,最自然的反應就是給出安慰性的語句,好像只要一句「沒事的」,痛苦就會瞬間消失。對父母來說,這句話像是一種「快速止痛藥」,不僅能安撫孩子,也能讓自己安心。然而,看似無害的安慰,卻可能在孩子的內心留下長遠的影響。因為當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與接納時,父母卻給了否定與催促,這就成了隱藏的傷害來源。
1. 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哭泣或受傷時,他需要的是真實的理解與支持。然而「沒事的」卻傳遞出一個矛盾訊息:明明不舒服,卻被告訴沒有問題。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情緒是否合理。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太誇張」,進而對自身的情緒失去信任。
Photo from MamiDaily
2. 在最需要時反而被否定
孩子受傷或難過的當下,最渴望的是陪伴與接納。但當父母脫口而出「沒事的」,孩子聽到的卻是「你的感受不重要」。這樣的否定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冷靜、不添麻煩的時候,才有資格獲得愛與安慰。結果是,他們慢慢學會隱藏難過,不再主動依靠父母。
3. 情緒流動被打斷
情緒是一種自然的能量,需要被感受、表達與釋放,才能逐漸平復。然而「沒事的」會打斷這個過程,使孩子無法完整體驗情緒。當情緒被強行壓下時,他們失去了練習辨識與調節情緒的機會。長久下來,孩子不會因此變得堅強,反而更傾向逃避與壓抑。
Photo from MamiDaily
4. 孩子誤以為愛是有條件的
當父母經常用「沒事的」、「別哭了」、「不要怕」來安撫時,孩子會逐漸內化出一種信念:如果想要被愛,就必須壓抑情緒。愛變成了一種有條件的交換,孩子的情緒安全感也會逐漸瓦解。而沒有情緒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在人際關係中難以展現真實的自己,甚至長大後仍缺乏心理上的穩定。
5. 壓力反應可能被改變
孩子的神經系統會因為重複的經驗而被塑造。如果每一次表達情緒都得到否定,他們的身體會學到「表達情緒是不安全的」。這樣的經驗會改變壓力反應,使孩子更容易焦慮、退縮,難以調節情緒。長期下來,他們也更難相信別人,甚至不敢自在地做自己。
父母可以怎麼說,才不會造成傷害?
其實,孩子並不需要父母替他「解決情緒」,而是需要知道「感受是被允許的」。當孩子跌倒或哭泣時,比起急著說「沒事的」,父母更適合用理解和陪伴來回應。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讓他知道自己的感受是真實的;或是說「你的感受是有道理的」,幫助孩子理解情緒是一種正常反應。也可以單純表達「我在這裡陪你」,傳遞出安全感,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單面對。甚至可以說:「你現在不需要立刻假裝沒事」,讓孩子明白不必強迫自己立刻堅強。當父母主動問一句:「我看到剛才發生了什麼,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則能引導孩子去表達與覺察自己的情緒,學會用語言而不是壓抑來面對難受的感覺。
Photo from MamiDaily
用理解取代否定
父母不可能永遠完美,偶爾脫口而出「沒事的」是很自然的事,但關鍵在於有意識地練習,用理解和接納來取代否定與急於安撫。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在父母身邊確認到「我的感受可以被看見」,情緒安全感便會逐漸累積。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時刻,正一點一滴地塑造孩子一生的心理基礎。在焦慮與壓力不斷增加的時代,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受到「真實的自己是安全的」,就是守護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步。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