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向回饋】孩子做對事只稱讚「好棒」其實不夠?7個正向回饋方法讓孩子更有動力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總希望他們能持續展現好的行為,但行為若沒有被強化,往往難以延續。其實,當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正向回饋才是關鍵,它不僅能溫和而有效地引導孩子行為,更能深刻影響親子關係,以及孩子在朋友、家人與同儕間的社交表現。從童年到成年,正向回饋的力量都能陪伴孩子成長。
Photo from MamiDaily
讚美與正向回饋的差別
讚美通常是短暫且籠統的,例如「打得真好!」、「我喜歡你畫的那隻狗」。這雖然能帶來即時的愉悅感,但未必能激發孩子在未來重複該行為。正向回饋則是有意識、具體且針對行為本身的肯定,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一直在努力練習芭蕾,技巧進步好多,我真的為你感到驕傲!」這類具體描述不僅讓孩子感到被關注,更能促使他們持續努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7個正向回饋技巧
1. 及時且經常給予回饋
當孩子展現了理想的行為,例如幫忙擺餐具、主動收拾玩具或幫弟妹拿東西時,父母應立即表達肯定:「你主動幫我擺好餐具,真是太棒了!今天謝謝你當我的小幫手。」即時回饋能讓孩子在記憶還新鮮時,將好行為與正面感受連結起來。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多次這麼做,孩子更容易把這些行為變成習慣。
2. 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有些父母習慣只看成果,但孩子真正需要被肯定的,是背後的努力與付出。例如:「你花了很多心思完成數學作業,而且進步明顯,我很欣賞你不放棄的精神!」即使最後結果不完美,父母也能讓孩子知道,堅持與努力本身就是值得驕傲的事。這樣的回饋能幫助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輕言放棄。
Photo from MamiDaily
3. 讓回饋具體化
「好棒」、「很厲害」雖然正面,但過於籠統,孩子很難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做得好。具體回饋能讓孩子清楚理解應該重複的行為,例如:「我很喜歡你和同學玩時願意分享玩具,因為分享會讓你成為很棒的朋友。」當父母指出明確的行為細節,孩子會更容易將它內化成習慣。
4. 給予犯錯的信心
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難免會犯錯,但父母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面對失敗的勇氣。如果孩子答錯問題或做錯事情,與其急著糾正,不如先鼓勵:「你的想法很有創意,我們再一起想想還有什麼可能的答案。」讓孩子感受到錯誤並不可怕,而是一個發現新方法的機會,這能培養他們面對挑戰的韌性。
Photo from MamiDaily
5. 肯定個人成長
當孩子在某方面有進步時,父母的關注會成為他們最大的動力。例如:「你的畫技進步很多,現在看起來更真實了,我感覺你畫畫時更自在也更有信心。」這不僅是對成果的肯定,也是對孩子努力過程的認可,能讓他們更有自豪感,也更樂於持續挑戰自我。
6. 鼓勵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面對困難並找到解決辦法時,父母應及時表揚他們的思考與創意。例如:「我很佩服你在地理作業卡住時,還能想出聰明的解決辦法,繼續保持!」這樣的回饋能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思考過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值得肯定,而不僅僅是最終答案。
Photo from MamiDaily
7. 注重努力而非天賦
當孩子因努力挑戰新事物而獲得肯定,即使一開始不順利,也會更享受學習過程,並願意從錯誤中學習。例如:「我很欣賞你這次學游泳時一直練習,即使一開始不太順利,你還是沒有放棄。」反之,若只讚美天賦,孩子可能會害怕在別人面前失敗,進而不願意嘗試新事物。
正向回饋不只是鼓勵孩子的工具,更是陪伴他們成長的重要方式。父母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方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自信與學習動力,還能為親子關係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