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水果】愛吃蔬菜水果的孩子個性更善良 研究揭:心理與性格會影響飲食選擇
在許多家庭中,讓孩子乖乖吃下蔬菜與水果幾乎是一場「長期戰爭」——有的孩子一見青菜就皺眉,甚至想盡辦法把它們挑掉。不過,也有孩子天生不抗拒蔬果,甚至會主動要求加點蘋果、蘿蔔或沙律。看似只是口味差異,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背後可能與孩子的性格存在出人意料的關聯。
Photo from MamiDaily
這項研究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社會流行病學教授 Farah Qureshi 領導,成果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千禧世代隊列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的長期追蹤數據,該研究涵蓋全國代表性兒童,記錄其從出生到青少年的發展狀況。
善良與健康飲食的微妙關聯
研究對象為 5 至 17 歲的兒童。結果顯示,在 5 歲、7 歲與 11 歲時經常被父母形容為樂於助人、友善合作、關心他人的孩子,在 14 歲與 17 歲時更常攝取水果與蔬菜。
研究將這種「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例如關心他人、樂於幫助、願意合作——與飲食習慣進行比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穩定且顯著的正向關係。
Photo from MamiDaily
心理資源影響飲食選擇
共同作者、美國查普曼大學心理學教授 Julia K. Boehm 解釋,親社會行為可增強孩子的社交連結,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而這些心理資源反過來會影響生活中的選擇,包括飲食。她表示:「這些特質會在無形中成為心理資源,幫助孩子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決定。」
雖然研究已控制社會經濟背景、父母婚姻狀態與早期飲食習慣等因素,但研究人員承認,家庭互動方式仍可能對結果造成一定影響。不過,龐大的樣本數與長期追蹤資料,仍讓這項研究具相當說服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善良或是健康的推手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教授 Laura D. Kubzansky 認為,公共衛生策略應更多運用孩子的優勢特質,例如同理心、合作與慈悲心。「支持孩子在童年發展這些特質,不僅有助人際關係,也可能間接促進健康飲食。」
Qureshi 教授最後總結:「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善良與同情的力量,不僅影響被幫助的人,也會回饋到施與者自身。」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