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教育】子女欠債,父母應該幫手還嗎?
在理財領域中,你認為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貧窮?失業?過度消費?債務纏身?固然每個人可能有不一樣的答案,但筆者接觸的個案當中,家人之間因債務產生的糾紛往往是最難以割捨的。自己花盡心思撫養成人的子女欠債,父母總是會陷入兩難。本文將探討子女理財教育中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無上限借貸」及其對家庭長遠影響的潛在危機。
《三字經》中有一句「子不教,父之過」,然而父母在子女成年後,究竟還需承擔多少責任與義務去監管子女的財務行為?過度干預可能為雙方帶來無窮壓力,而將金錢管理責任完全推給家人,亦不是恰當的長遠做法。
子女欠債的因由
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過度借貸當然會導致家庭陷入財政困境,如父母為解決問題而連翻出手相助,不單未能解決問題,更會讓子女不知不覺間陷入循環借貸。作為理財社工,筆者多年來接觸過不同年齡層的個案,當中涉及家人代還債務的例子可謂不計其數。這些個案反映出不同人生階段的生活重心:二十多歲時,大多是過度娛樂消費,容易不開心就購物;三十至四十多歲時,大多與投資失利或創業有關;到五十多歲,仍需父母經濟援助的,大多與個人惡習如賭、毒有關。雖然成因各異,但欠債者普遍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與能力,部分人甚至抱有︰「如果父母肯幫手還,我就唔使搞成咁!」的扭曲思維。
家人代還債務的困境與矛盾
在輔導過程中,我發現欠債者的行為問題往往不是唯一難題,家人介入反而可能加劇問題。家人很多時出於好意選擇幫助還款,卻忽略了這種做法長遠帶來的負面影響:
- 剝奪責任感: 家人若只著眼於「解決問題」——即代為還債,欠債者可能失去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無法從根本改變借貸行為,問題難以完全根治,因為還清債務只是解決燃眉之急,若內在想法尚未改變,借錢問題往往可能會重覆發生。
- 造成長期依賴
這種「救急」行為可能會成為長期債務和依賴的開端,難以斷絕惡性循環,無論對欠債者還是家人都後患無窮。 - 影響家人的財務狀況及關係
幫助還款往往會消耗家人的財務資源,且因為壓力和不滿,可能導致家庭關係緊張甚至惡化,更嚴重的是影響父母退休生活,破壞晚年安寧。
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香港曾經有調查顯示,約87%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子女理財的好榜樣,且有節制地消費和有儲蓄習慣。調查同時指出,雖然大部分家長認同自己是理財榜樣,但子女對理財的理解和習慣卻遠低於家長的期望,例如只有14%的小朋友認識家庭開支、只有不到一半的家長會主動與子女討論金錢問題,子女對家庭收入和開支的理解亦遠低於家長預期。
建議與策略
其實,「子不教,父之過」,下一句是「教不嚴,師之惰」。筆者想借以「嚴」字提醒大家,嚴格遵守「財務界線」,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
- 設立明確財務界線,給予子女嘗試花錢及承擔後果的空間
簡單來說,財務界線就是個人對於金錢的自主權和責任範圍。父母應從小為子女設立清晰的財務界線,透過讓子女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或利是錢,學習計劃和控制開支,明白過度花費的後果。這種「界線練習」正正是培養財務自律及負責任的關鍵。 - 以身作則,培養理性消費與儲蓄習慣
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應展示節制消費、按需購物、定期儲蓄的習慣,讓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習。例如與子女一起制定購物清單、比較價格、記錄家庭開支,甚至參與慈善活動,都是培養金錢責任感的好方法 - 強調個人責任,瞭解破產與債務重組的真相
父母應盡早教導子女理財,特別在青少年階段(12至19歲)讓他們建立獨立理財能力,亦建議及早讓他們明白借貸的風險和責任。家人協助還款時,也應設定償還方案,例如扣減日常零用錢或娛樂開支讓子女承擔財務責任。此外,成年人辦理破產並非免責,且可能重複發生。欠債者應瞭解破產的後果,並從錯誤中探討更健康的財務管理方式。
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理財不僅是金錢管理,更是家庭和諧與個人成長的重要基石。替家人代還債務雖是出於愛與責任,但若無明確界線與跟進教育,反而可能會使問題惡化。如果真的需要幫家人處理債務問題,請謹記除了金錢支援,更要從欠債者的角度理解其心理與行為,協助他們培養自我負責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惡性循環,締造長遠的財務健康與家庭和諧。
文:香港家庭福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