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孩子聽話】爸媽反覆提醒10遍 孩子還是不聽話 雙胞胎媽一語道破真相:問題在於家長

【孩子聽話】爸媽反覆提醒10遍 孩子還是不聽話 雙胞胎媽一語道破真相:問題在於家長

mami熱話
By peiyee on 27 May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許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反覆提醒孩子收玩具、不要亂扔飯碗,但對方像沒聽見一樣置若罔聞,直到大人忍無可忍爆發,孩子才肯行動。難道這就是幼兒天生「難教」的證據?其實,問題的根源往往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在大人早已默默「默許」了他們的行為

孩子講不聼是家長問題 | 目錄 + 快速連結

反覆提醒孩子收玩具、不要亂扔飯碗,但對方像沒聽見一樣置若罔聞,直到大人忍無可忍爆發,孩子才肯行動Photo from MamiDaily

雙胞胎媽揭示孩子「不聽話」的真相

近日,有一位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的媽媽 Caylen Mathis,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對幼兒教養的看法,引起了廣泛討論。她從親身經歷出發,提出一個讓許多家長感到既驚訝又心虛的觀點——孩子之所以不聽話,其實是因為父母默默放任了這種行為。

Mathis 認為,問題並不在於孩子是否「懂事」,而在於家長有沒有在每次管教時都堅持立場。當大人反覆下指令卻不執行、不堅持,孩子自然會學會拖延、忽視甚至反抗。久而久之,「聽不聽話」就變成了孩子測試家長底線的遊戲,而不是一個關於規則與尊重的學習過程。

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的媽媽 Caylen Mathis:孩子之所以不聽話,其實是因為父母默默放任了這種行為Photo from TikTok @caylen.alex

提醒一次後就直接行動

在影片中,Mathis 分享了自己處理女兒行為的方式。她的女兒曾有吃完飯就把食物倒在地上、把餐盤往地上摔的習慣。對此,她不會反覆喊話或情緒失控,而是選擇「說一次就行動」。

「我只會提醒她一次,如果她沒反應,我就站起來,牽著她的手一起收拾善後,」她表示。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孩子理解「事情不能這樣做」,也透過實際參與,讓孩子逐步養成行為習慣。這不是懲罰,而是教會孩子對行為負責。

她的女兒曾有吃完飯就把食物倒在地上、把餐盤往地上摔的習慣。對此,她不會反覆喊話或情緒失控,而是選擇「說一次就行動」Photo from TikTok @caylen.alex

情緒可以有 規矩依然要被堅持

面對孩子哭鬧、耍脾氣,Mathis 採取的是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孩子當然可以哭、可以生氣,但那不代表我就得改變原本的決定」她說。她會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承認情緒的存在,但並不因此讓步。

她的方式與典型的權威型教養相近——堅守規範,同時尊重孩子的情緒表達。透過這樣的態度,孩子學會了兩件事:一是自己的感受是被理解的,二是世界不會因為情緒而改變規則,這是社會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孩子當然可以哭、可以生氣,但那不代表我就得改變原本的決定」Photo from MamiDaily

「溫和教養」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少網友認為,Mathis 的方法其實是「溫和教養」的正確打開方式:不靠恐嚇、不靠打罵,而是透過一貫而明確的行動,教孩子什麼是界線。也有托育老師在留言中表示,他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孩子的家長有在貫徹「說了就做」,哪些只是說說而已。

反之,若家長總是在第十次提醒後才動手,或因孩子哭鬧就妥協,孩子就會學會「只要拖到最後,爸媽就會放棄」。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讓日常生活變得更混亂,也容易讓孩子在學校或團體中出現適應困難。

若家長總是在第十次提醒後才動手,或因孩子哭鬧就妥協,孩子就會學會「只要拖到最後,爸媽就會放棄」Photo from 《壞媽媽》劇照

忽略批評 更專注在孩子身上

影片爆紅後,Mathis 表示她並不意外會有兩極化的反應。「一半的人認同我,一半的人說這根本行不通。」雖然網路上的一些批評讓她感到壓力,但她也選擇不再去閱讀太多留言,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最在乎的事上——孩子的成長。

她也坦言,自己大多數的育兒知識其實是從其他 TikTok 家長學來的,「我一直都很喜歡這類內容,也希望能夠給其他爸媽一些參考。」她的經驗證明,家長不需要完美,但必須有意識地選擇堅持,而非順從孩子短暫的情緒。

家長不需要完美,但必須有意識地選擇堅持,而非順從孩子短暫的情緒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閲讀: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