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拔毛癖】7歲兒子喜歡狂扯頭髮致額頭禿一片 父母多次勸阻無效 網揭可能是「這種病」

【拔毛癖】7歲兒子喜歡狂扯頭髮致額頭禿一片 父母多次勸阻無效 網揭可能是「這種病」

mami熱話
By peiyee on 02 May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有些孩子會有咬指甲、拉衣角、捲頭髮等習慣,大多數家長認為是成長中的小動作,只要提醒幾次自然會戒掉。但最近有一位父母在網上求助,透露7歲的兒子已經不只是「玩頭髮」那麼簡單,而是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拉扯自己的頭髮,導致額頭和頭側已經出現明顯禿髮。他們努力溝通、多次勸導都無法改善,焦慮又無助的情緒讓不少網友看了都心疼,更有過來人一眼指出,這可能是「這種病」。

7歲兒喜歡狂扯頭髮 | 目錄 + 快速連結

兒子拔頭髮的行為越來越頻繁,甚至變得很用力,頭皮都出現紅腫Photo from Mami Daily

兒子喜歡拔自己的頭髮

這對父母在網上分享了兒子的狀況。他們表示,兒子目前7歲,是一個活潑、聰明但非常好動的孩子,平時總是手不停地摸東摸西,不是把玩小物就是在捲手指頭和頭髮。起初他們以為只是好動的表現,沒太在意。但隨著時間過去,他拔頭髮的行為越來越頻繁,甚至變得很用力,頭皮都出現紅腫:「他不只是輕輕扯頭髮,而是會用力猛拉,甚至拉到整束頭髮掉下來。我們注意到他的額頭開始變得稀疏,側邊也出現一塊明顯禿掉的地方。」

 

無時無刻都在拉扯頭髮

最令父母震驚的是,這種行為並不是發生在焦慮或壓力大的情況下,而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會出現。某次媽媽帶他去公園踢足球,本以為在運動過程中注意力會轉移,沒想到孩子在全神貫注跑動的同時,竟然還能分神去猛拉自己的頭髮:「我親眼看到他邊跑邊用手用力抓自己的頭髮,臉上沒有表情,好像那只是本能一樣。」

這種行為並不是發生在焦慮或壓力大的情況下,而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會出現Photo from Mami Daily

父母嘗試各種方法都無效

父母也嘗試過各種方法,包括讓他戴帽子、輕聲細語地勸說、用圖畫解釋頭髮長不回來會怎樣等。他們並沒有責怪孩子,只是一心想幫助他停止這種行為,希望他明白這樣會傷害自己:「我們不是想命令他改變,而是想讓他理解,這可能會對他以後造成影響。可是當我們問他在不在乎自己頭髮變少,他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不在乎。』那一刻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父母也嘗試過各種方法,包括讓他戴帽子、輕聲細語地勸說、用圖畫解釋頭髮長不回來會怎樣等Photo from Mami Daily

網民懷疑與拔毛癖有關

這則分享引起不少共鳴,許多網民留言表示曾經看過類似情況,並提醒這可能不是簡單的壞習慣或注意力問題:「這不是他不想停,是他控制不了。」、「我女兒以前就是這樣,一開始以為是注意力不集中,後來才發現是心理上的問題。」、「建議找兒童心理專家評估一下,這種情況拖太久會影響孩子自信心。」

也有心理背景的網友指出,孩子的情況極有可能是「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這是一種無法抑制拔除自己毛髮的心理障礙。

也有心理背景的網友指出,孩子的情況極有可能是「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Photo from Mami Daily

拔毛癖是什麼?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是一種衝動控制障礙,患者會忍不住重複拔除自己的毛髮,例如頭髮、眉毛、睫毛,甚至身體其他部位的毛髮。這種行為通常並非出於生理不適,而是內在心理衝動,類似於壓力釋放的方式。有些患者甚至在拔毛後會有短暫的放鬆或滿足感。

根據臨床觀察,拔毛癖多發於青春期前後的兒童與青少年,尤其是本身容易焦慮、過度敏感,或同時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特質的孩子。他們有時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拔毛,只知道「手停不下來」。

拔毛癖多發於青春期前後的兒童與青少年,尤其是容易焦慮、過度敏感,或有(ADHD)等的孩子Photo from Mami Daily

該怎麼幫助孩子?

若家長懷疑孩子可能有拔毛癖,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向:

1. 尋求專業評估

找合資格的兒童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做初步診斷,確認孩子是否患有拔毛癖,並排除其他心理問題。

2. 認知行為治療(CBT)

包括「習慣逆轉訓練」(HRT),幫助孩子辨識拔毛的前兆,學習用其他動作來替代這個習慣。

3. 轉移工具

市面上有特別設計給拔毛者使用的小物,例如可拉扯的絨毛手環、小型解壓玩具等,讓孩子將手部動作轉移至安全物品上。

4. 營造安全環境與情緒支持

父母的耐心與理解非常重要,避免責備孩子,而是透過陪伴和鼓勵,讓孩子願意面對問題。

當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行為時,很可能背後隱藏著未被察覺的情緒與心理需求。拔毛癖雖然看似小事,但若長期忽視,可能會對孩子的自尊、外貌及心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與其責怪,不如及早察覺並陪伴他走過,才是對孩子最深的愛與保護。

 

延伸閲讀: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