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20】文憑試通識科必答題問「兩難情境」 科任老師:答題難度較高,牽涉邏輯思考
DSE(中學文憑試)上星期五開考,核心科目之一的通識教育科考試星期一剛結束。其中一道必答題問及「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引起不少討論,更有考生擔心會因立場而影響得分。
試卷分為卷一3條必答題及卷二選答題,在卷一3條必答題中,分別問及上網對學生成長的問題、發達國家面對的挑戰,以及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卷一第三條必答題提到新聞自由的作用為負責監察和提供不同角度,與社會責任互相緊扣,亦提到傳媒工作者在行使新聞自由時需有操守。試題需要考生根據其中一項資料,就2013至2018年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分別從兩項資料中各描述一個主要特質。考生需就資料提出兩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的兩難情況。
有任教通識科老師便指,題目不要求考生選擇立場,通識科亦不是根據立場給分,學生只需列舉合理論證說明。惟題目要求考生分析「兩難」的局面,需要牽涉到邏輯思考,算是比較複雜的問題,答題難度較高。
而考評局提供的考核簡介亦稱,考生不必由兩難情景中選擇哪一項較重要,只需指出和解釋情景。
題目引起關注,自然是因為出現「兩難情境」和包括「國家安全」的社會責任字眼。試題要求考生指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即希望考生能舉出為了新聞自由可能會損害社會責任,同時為了社會責任亦會損害新聞自由的例子。
要注意的是,「兩難」並不等同「對立」,而社會責任也不只有國家安全,還有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公共秩序、衞生等考慮。可見題目其實不牽涉考生立場,而是需要他們點出新聞自由與其他價值觀之間的考量。
事實上,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自學、思考、分析等等。學校的通識訓練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和整理不同的資料,繼而通過多角度、批判性思考去分析事實,最後作出結論。
立論如何從來不是通識科的教學重點,反之,如何運用綜合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考,一步步從資訊爆炸的現實世界,釐清事件,才是科目的用意。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