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話咒語】想孩子聽話 鬧到喉嚨痛都無效?父母必學六句「魔法咒語」孩子更願配合
許多父母每天都在苦惱如何讓孩子聽話;但單靠當下逼迫服從,往往只換來短期表現或更激烈的對抗。育兒期刊《FOUNDATIONS》創始人 Reem Raouda 在研究超過200組親子互動後發現,孩子在感到「被連結」與「情感安全」時,才最有可能主動合作、真正聽進父母的話。
Photo from MamiDaily
以下六句被稱為「咒語」的短句,能在安撫孩子神經系統與建立信任上發揮作用;不過效果來自持續的態度與界線,而非一次性的口頭技巧。
1. 「我相信你」
原理:當孩子覺得被懷疑或指控時,容易啟動防衛心或羞愧感,心理焦慮上升會阻礙聽取引導。給予信任能降低羞愧,建立溝通的安全感。
怎麼做:
- 用平穩、簡短的語句表達相信(語氣比字眼更關鍵)。
- 直接處理行為,但不先假定惡意,例如先說「我相信你」,接著提出下一步。
- 在表達信任後,再共同落實補救或界線(避免放任)。
示例對話:
孩子:「我沒故意把果汁打翻!」
父母:「我相信你。我們先把地板擦乾,然後想想怎麼下次避免。」
注意事項:如果事實明顯不符,仍可先用中性語氣表示相信孩子的動機,但接著誠實處理事實(例如「我相信你不是故意,但杯子打翻了,現在要怎麼辦?」)。年幼孩子可搭配肢體安撫(牽手、一起擦)以強化連結。
Photo from MamiDaily
2. 「我們一起想辦法」
原理:參與解決方案能讓孩子擁有自主感與責任感,降低權力對抗;當孩子參與制訂規則或步驟時,更可能遵守。
怎麼做:
- 明確描述問題(簡短清楚)。
- 提出有限選項或開放問題,引導孩子提出可行方案。
- 和孩子一起選擇一個具體、可執行的第一步,並約定回報時間或檢視方式。
示例對話:
孩子拒絕收拾玩具。
父母:「我知道你現在不想收。我們一起想辦法,好嗎?你想先收最喜歡的三樣,還是我幫你拿出垃圾袋你負責把玩具放進去?」(提供二擇)
孩子選一項後,父母協助執行並給予鼓勵。
注意事項:提供選擇時要限定在父母能接受的範圍內(選項即界線),避免讓孩子以「選擇」逃避所有責任。若孩子提出不合理方案,先肯定想法再引導回可行範圍。
3. 「你可以有這種感受,我在這裡陪你」
原理:強烈情緒時(恐懼、憤怒、沮喪),孩子處於生理性的「戰或逃」狀態,理性思考受限。情緒被接納與大人穩定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共調節」情緒,恢復後才有能力合作或學習。
怎麼做:
- 先保持冷靜、降低語速,移至同一視線高度。
- 用簡短語句命名情緒(例如「你現在很生氣/很難過」),表達陪伴。
- 提供具體的安撫行動:擁抱、深呼吸、數到五、或安靜坐在一起,等孩子情緒漸穩再談後續。
示例對話與做法:
幼兒積木塔倒塌大哭。
父母蹲下眼神溫和:「你現在很失望,是吧?我在這裡陪你,我們先一起深呼吸三次,然後再看看怎麼重蓋。」(以行動帶領情緒回穩)
注意事項:避免用否認或淡化語句如「別哭、沒事的」,那會讓孩子覺得情緒被否定。對年長兒童,可加入簡短的情緒整理句式:「我知道這讓你很挫折,等你平靜了,我們再想辦法。」
Photo from MamiDaily
4. 「我在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原理:被聽見是建立信任的前提。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真正理解,抵抗感會下降;父母能藉由傾聽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疲累、被忽視、誤解等),才能對症下藥。
怎麼做:
- 暫停行為糾正,給予全神貫注的傾聽(眼神、肢體語言、移除手機等干擾)。
- 使用開放式問題與反映(「所以你是覺得…對嗎?」)幫助孩子表述情緒與需求。
- 摘要重述確認理解,然後再進入下一步(安撫或共解決)
示例對話:
兄弟吵架後孩子說「我再也不跟他玩了!」
父母:「我在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孩子說完)父母:「聽起來你覺得他搶了你的玩具,讓你很不公平。我理解。你想怎麼處理?」(接著引導修復或道歉)
注意事項:傾聽不是放任。聽完應該有後續(修復、界線、或實際的解決步驟)。對年幼孩子,傾聽可用視覺或遊戲輔助表達情緒。
5. 「我理解你,我站在你這邊」
原理:把父母的角色從「執行者」或「對立者」轉為「盟友」,能打開合作的心態,降低孩子把自己推到對立面的傾向。盟友立場能促進孩子願意討論解決方式,但不等於放棄界線。
怎麼做:
- 先以同理語句確認孩子的情緒或觀點(「我理解你覺得…」)。
- 明確表達支持的同時,說清楚仍需遵守的規則或完成的任務。
- 一起討論具體可行的方法來緩和問題(例如把任務拆小、設定短暫獎勵、或安排休息)。
示例對話:
孩子:「這作業太無聊了,我不做!」
父母:「我理解你覺得作業很煩,我站在你這邊。作業還是要做,我們可以先定個二十分鐘目標,做完再休息去玩,你想怎麼開始?」
注意事項:避免讓「站在你這邊」變成替孩子化解所有後果。支持包含陪伴處理後果與協助學習如何改善,而不是替代責任。對青少年,盟友語氣有助於談判與建立長期合作。
Photo from MamiDaily
6. 「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你」
原理:羞愧會削弱學習與修復的能力。當孩子確信關係不以表現為條件時,更容易承認錯誤、學習彌補與負責任。重要的是把「支持」跟「縱容」區分開:支持不等於不負後果,而是一起面對後果。
怎麼做:
- 在孩子承認或求助時,先表達支持與接納情緒。
- 一起訂出補救步驟(道歉、補償、修復),與孩子討論怎麼做。
- 在陪伴下實行補救,並在完成後回顧經驗與學習重點。
示例對話:
孩子打破同學的作品、哭著找父母。
父母:「我知道你很難過,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你。我們會一起把事情處理好:先向同學道歉,想想怎麼補償,然後我們再討論下次怎麼小心一點。」(陪同道歉並實際幫忙修復或補償)
注意事項:支持需要與具體責任並行;要避免用「我支持你」當作跳過後果的藉口。讓孩子體驗到「愛與修補可以同時存在」,會促成真正的內在責任感。
實作小技巧
- 事前演練:和伴侶或朋友練習短句與語調,讓語句聽起來真誠而非公式化。
- 微習慣:每天挑一個情境(吃飯、睡前、玩耍後)練習至少一句,逐漸內化。
- 搭配行動:語句要跟具體行動連結(例如「我相信你」後就一起收拾),避免空話。
- 自我調節:父母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深呼吸、短暫離場冷靜),再回到孩子面前使用咒語。
常見誤區
- 只是念句子卻沒有誠意:孩子能感受語氣與行動,機械背誦無法建立信任。
- 用語句代替界線:咒語不是放任;界線與後果仍要明確。
- 期待速成:若父母習慣以怒罵或威脅為主,短期內效果有限,需要耐心調整互動習慣。
Photo from MamiDaily
Reem Raouda 強調,這六句「咒語」不是一次性的速效藥,而是改變親子互動基調的工具:當父母長期用尊重、同理與一致的界線去回應孩子,傾聽與合作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結果。若父母想要,還可以把每句話做成簡短的小卡片或故事劇本,方便在日常中練習與帶領孩子練習情緒與問題解決能力。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