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罕見病】做了產檢為何看不出胎兒有問題? 醫生拆解天使綜合症成因及病徵
日前藝人鄭俊弘與何雁詩公開了兒子患有罕見遺傳病「天使綜合症」(Angelman Syndrome),這病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全球比例上約15,000位小朋友中,便有一位有機會患上,本港則大約每年有3至5宗確診個案。這罕見的遺傳病對兒童日後成長發展有何影響?父母應如何面對及處理?今次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分詳細講解。
Photo from honganc@IG
這個罕見疾病,又稱快樂木偶症,是因基因缺陷引起的。1965 年,英國醫生 Dr. Harry Angelman 發現三位有相似病徵的孩子:身體僵硬、走路不穩、語言發展遲緩且難以溝通,他們還經常過度笑鬧並伴隨癲癇。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科學家證實這些症狀與特定基因異常有關,因此以發現者命名。
Q:有什麽明顯的病徵嗎?
A:典型特徵包括過度笑鬧、手部協調不足及步態不穩。部分孩子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智力障礙、睡眠困擾或癲癇。家長及早觀察這些病徵,有助醫療團隊安排復健、語言及運動訓練,提升孩子的發展能力。
Q:孩子會患上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A:這種病症主要與第 15 號染色體 UBE3A 基因突變有關,通常由母親遺傳缺陷染色體。也有偶發病例,即父母基因正常,但孩子仍可能出現突變。
Photo from MamiDaily
Q:患上後會出現什麽症狀?
A:大多數孩子在 2 至 5 歲時開始顯現明顯症狀,例如發展落後,家長才會帶孩子就醫。外觀上可能包括口部較寬、牙齒疏離、下巴突出,常伸舌頭,影響餵養或吞嚥。大部分孩子經常表現開心,約八成伴隨癲癇,還可能出現語言障礙、活動量大、智力落後、小頭症,以及睡眠障礙或斜視。
Photo from MamiDaily
Q:t21 天使綜合症與唐氏綜合症有關係嗎?
A:t21 屬罕見染色體異常疾病,主要涉及第 15 號染色體基因。雖然名稱帶有「t21」,但與唐氏綜合症(Trisomy 21)不同,基因異常部位、病理機制及臨床表現各異。患者可能出現語言落後、運動協調不良、癲癇以及過度活躍或頻繁笑鬧。診斷需醫生透過基因測序或染色體分析,並持續追蹤生長發育,以便安排適切的治療與復健。早期診斷與干預對提升生活質量及功能發展有幫助。
Q:媽媽產前檢查能否偵測到?
A:懷孕期間的產前檢查種類繁多,但各自的偵測範圍和精確度不同。一般的母血篩檢或常規 NIPT 主要用於檢查較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對像天使綜合症這類由第 15 號染色體特定缺失、甲基化異常或 UBE3A 基因變異造成的情況,偵測能力有限。如果臨床上懷疑風險較高,醫生可能建議做更精細的檢查,例如染色體微陣列(CMA)、甲基化分析或針對 UBE3A 的基因序列檢測,這些方法能更直接找出可能的基因改變,但通常屬於侵入性確診或專門分子分析,需要胎兒 DNA 樣本。
NIPT 多在懷孕約 10 周後進行,屬非侵入性篩檢工具;若結果異常或超聲檢查顯示風險,醫生可能建議在早期做絨毛取樣(約 10–13 周)或中期做羊膜穿刺(約 15–20 周),以取得樣本進行染色體或基因分析。
簡單流程是:先進行非侵入性篩檢,若出現可疑結果或高風險指標,再考慮在合適時期做侵入性確診,並搭配基因與甲基化分析。若產前檢查或超聲結果異常,不必立即恐慌,通常先由婦產科或遺傳科安排諮詢,解釋風險與結果意義,再決定是否進行絨毛或羊膜穿刺。確認後,臨床團隊會討論後續監測和出生後早期介入方案。香港也有相關支援團體與遺傳諮詢資源,協助家長做出更有資訊的決策與準備。
Photo from MamiDaily
Q:有什麽治療和復健方法嗎?
A:這類基因疾病暫無根治方法。治療依孩子的臨床情況安排,例如發展落後的孩子需及早進行大小肌肉及語言訓練,以提升溝通能力與日常生活功能。癲癇則由醫生用藥控制;餵養困難透過吞嚥訓練改善。醫生會根據孩子的臨床表現設計個別化治療方案。
Photo from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文章授權: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