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提防騙子】防騙教育,從小開始——3招教你提高孩子的防騙意識

【提防騙子】防騙教育,從小開始——3招教你提高孩子的防騙意識

家庭關係 bloggers 育兒專家
By 香港家庭福利會 on 16 Sep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於1949年正式成立,為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我們基於「以家為本」的信念,致力提供高質素的專業社會服務,為香港的家庭及大眾謀福祉,培育一個互相關顧的社會。

「如果有人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要你的孩子幫忙運送一件物品,並承諾事成後會好好獎勵他,你認為你的孩子會怎樣應對?」近年香港社會大力提高市民的防騙意識,不論政府或主流媒體都頻繁宣傳「提防騙子」,亦積極報道最新詐騙手法,提升市民大眾的警覺性。然而,這些資訊大多針對長者或成年人,相較之下針對小學生的防騙教育就比較薄弱。

防騙教育|目錄 + 快速連結

小學生防騙意識不足

雖然社會普遍認為「孩子沒有太多金錢」,但我們常常忽略了零用錢、遊戲點數卡、二手平台交易等,都可能讓孩子們成為騙徒的獵物。香港大學於七月發表「詐騙易感性評估」調查結果,研究對象涵蓋小學四年級生至研究生。調查發現,被騙者只有約26%會向家人透露受騙情況,而選擇報案的更僅有13%。此外,33%受害者曾多次受騙,當中尤其以男性、小學生及對資訊過度信任者最高危;而最年幼受害者只有九歲,反映小學生的防騙意識仍然不足。

有指33%受害者曾多次受騙,當中尤其以男性、小學生及對資訊過度信任者最高危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學生面對受騙情緒不一

筆者工作上常常入校進行理財教育活動,最近團隊忽發奇想,在高小(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的模擬人生遊戲中加入防騙元素,誘騙學生運送不知名的違禁物品以獲取較高回報。有些學生堅拒犯罪分子的招攬,有些則難敵壞人不斷游說而接受工作。從後台數據可見,遊戲中「等錢使」或有參與博彩、借貸的人更容易受到誘惑,情形彷彿與現實生活不謀而合。

遊戲中,我們發現學生面對受騙的情緒反應各有不同。大部分學生對於犯罪感到惶恐,不知道自己誤墮犯罪騙局;有些學生對於被騙感到羞恥及難過,甚至哭泣;亦有一些學生表現出心理防衛機制中的否定(Denial),說服自己對此完全不介意。由此可見,小孩子遇到詐騙時的情緒反應其實與成年人頗為相似,但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的他們,面對詐騙及被騙後的情緒處理或許更具挑戰。現時本地防騙教育較多著重理性分析,較少探討受害者心理,口號式的宣傳雖然能讓孩子較易吸收,但卻難以讓孩子深入明白背後的心理層面。「提高警覺」、「下次小心一點」等,都是我們在遊戲後與學生進行反思時經常聽到的答案,防騙口號雖然有助孩子牢記防騙的重要性,但我們仍需更多時間的觀察和更細膩的引導,了解他們是否真的明白口號背後的含義,從而真正培養出對騙案的警覺性。

情理兼備的親子防騙教育

筆者認為小孩子的防騙教育至少需涵蓋認知及情緒兩個層面,而家長正正可補充這部份的需要,按子女的特質提供教育。筆者歸納了以下四部曲讓家長能有系統地與孩子進行防騙教育,從而提高他們對潛在騙案的警覺性。

1. 偵探遊戲:引導孩子尋找騙案線索,從困惑到學習

家長可與孩子討論新聞案例,甚至將之當成「偵探遊戲」,鼓勵他們分析不同案例中的蛛絲馬跡,從中培養孩子辨識可疑行為的能力,例如:某些工作是否有不合理的高回報?招攬方式或環境是否有可疑?從這些線索出發,家長亦更容易將討論延伸至受騙背後的原因,提升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並引導他們反思受騙背後的原因,例如高回報的騙案,是否彰顯了貪小便宜的心態?讓人不斷投錢才能「解凍」帳戶的騙案,是否利用了人在「沉沒成本」下的心理謬誤?

把新聞案例當成「偵探遊戲」,鼓勵子女分析不同案例中的蛛絲馬跡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2. 角色扮演:引導孩子批判性思考,正視受騙的情緒

父母可在家中扮演騙徒(可為陌生人或熟人),演練不同的騙案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對潛在騙案的觸覺。過程中,家長可觀察孩子反應,鼓勵他們作批判性思考,例如:若孩子猶豫或答應,家長可溫和提問:「你如何知道他講的是真是假?」家長也需與孩子練習如何理性地拒絕他人,並以同理心了解子女受騙後情緒的需要,讓他們感到被理解。最重要的是為孩子重新建立對環境的信任及安全感,家長可強調如有任何懷疑,必須向父母、家人或老師求助,讓他們感受到有所支援。透過角色扮演及延續討論,孩子不但能學會防範,情感上也能獲得支持和肯定,從理性到感性層面加強防騙教育。

透過角色扮演及延續討論,教孩子學會防範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3. 從「受害」到充權(Empowerment):進行價值教育,介紹防騙工具

家長可於延續討論後,問子女在「受騙」後希望做甚麼?筆者在入校活動中發現,孩子的答案往往充滿驚喜。有些孩子在遊戲中受騙後,會希望伸張正義,指證騙徒,並提醒其他同學不要誤中陷阱。這正正是家長進行價值教育的最佳機會,鼓勵子女向大人舉報可疑騙案,並與朋友守望相助。除此之外,家長也可教小孩子使用簡單的防騙工具,例如:「防騙視伏器」應用程式,讓他們也能自行實踐防騙行動。

一站式詐騙陷阱搜尋器「防騙視伏器」,協助公眾辨識詐騙及網絡陷阱Photo from 網上截圖

防騙教育,從小開始

防騙教育不只是成年人的事。從小培養孩子的「防騙力」,讓他們學懂辨別詐騙警號、勇於拒絕可疑要求,並時刻謹記向信任的大人求助,強化他們面對騙案前後的心理準備,便能讓孩子無懼俗世的詐騙風浪,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給予最堅固的護航。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文:香港家庭福利會 理財教育中心認可理財社工孔令慈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