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不再做虎媽!與子女「打好關係」必須要有同理心

不再做虎媽!與子女「打好關係」必須要有同理心

專家分享
By 哈士奇 on 04 Mar 2020

早些年虎媽虎爸的新聞鬧得熱哄哄,但正所謂物極必反,現在很多爸爸媽媽都比較留心自己會否逼得子女太緊,關注如何與子女打好關係,而要做到這一點,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同理心

一說到同理心,不少家長都會問和同情心的分別。分不清是很正常的,因為中文本來就無「同理心」這個詞語,這個詞語是由英文Empathy 翻譯過來的。而在英文定義中,同理心(Empathy) 和 同情心(Sympathy) 是有所不同的。

英文中的同情心 (Sympathy)是指你認為對方的遭遇是不幸,並感到同情,但並沒有真切了解和投入到對方的處境和感受,譬如我們看新聞時見到外地發生地震,我們會同情當地人的情況,但我們身處沒有地震的香港,只透過一兩分鐘的報導,對他們實際的經歷了解並不深,也未必能知悉他們當下的感覺。

而同理心(Empathy)要求我們對對方的經歷有深入的理解,並嘗試代入對方的處境和想法,來感受對方的感受。成語「感同身受」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MamiDailyPhoto from MamiDaily

當我們見到他人痛苦,我們也會感到痛苦,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其實同理心本就是人和很多生物天生擁有的一種能力,不過現實是我們雖然貴為萬物之靈,卻很多時沒有擅用到這份天賦,反而在成長和生活過程當中,逐漸失去同理心。

剛剛說過,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當我們的感情愈豐富,經歷愈多,就愈大機會能夠從自身的經歷當中找到與對方有所共鳴的地方。我們失去同理心,其中一大原因是我們在急速繁忙的生活中習慣了忽視自己的感覺,並逐點遺忘了自己過去的經歷。

MamiDailyPhoto from MamiDaily

雖說時代不同,子女的成長過程,父母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老老實實,當年我們也會只聽朋友講,也會愛情大過天,也試過瞞著父母放學偷偷去玩,也有討厭溫習的時刻和不想上課的日子。但當我們的身份換轉過來為人父母時,我們仍能否回想起我們那些年的光陰,那刻的想法和感受,再和我們的子女去傾?還是已經將自己的經歷忘記得一乾二淨,作出了當年我們不喜歡的回應?說了當年自己不想聽到的話?

MamiDailyPhoto from MamiDaily

那是否能夠了解子女的感受,給予同理的回應就代表沒有教養的煩惱?那當然不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有不少風浪,很多因素我們都不能控制,況且人無完美,儘管你脾氣多好,也總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不過當人感到被理解,自然也會放低防衛,敞開心扉,而開心見誠的溝通才能讓我們真正了解對方所想所需。同時,正面的互動自會帶來良好的關係,有良好關係作基礎,便不用怕過程中偶而的風浪。

重新發掘同理心是要從了解自身開始,父母繁重的工作和責任很多時都令人喘不過氣,容讓自己有時放下緊張,重新接觸和感受自己,關心和回應一下自己的需要,繼而推己及人,學習感受對方的感受,聆聽和回應對方的內心所需。

MamiDailyPhoto from MamiDaily

不只親子關係,同理心還可有助於夫妻關係,同理心是健康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或會為你的生活和關係帶來微妙的改變。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