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DSE迫到埋身 中文科最後一年有3份卷 中文阿Sir變考生 實測奪佳績係咪好難
中學文憑試(DSE)筆試即將在今個星期五(4月21日)開考,而有「死亡之卷」之稱的中文科,考試日期則分別在4月25日及26日。很多學生都覺得難在中文科取得好成績,但有位中文老師卻暫時卸下老師身份,化作考生再次踏入考場。究竟他是太得閒所以報考試?還是想一試身手,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應付現在的公開試?
Photo from MamiDaily
不認為是「死亡之卷」
有逾10年教中學中文科的秋強Sir,曾報考去年DSE的中文科。性格嚴謹又喜歡挑戰難度的他,從不認為中文科是「死亡之卷」,又一直想「實驗」自己鑽研的一套教中文技巧,是否能運用在考試場上。「教了多年書,慢慢鑽研出自己一套教中文的心得,但另一方面學校受制於課程和教科書,課程要一致,變相不夠靈活,未必符合所有人的需要,未能因材施教。」秋強Sir又說本身信心一般,但結果喜出望外,獲得5**佳績。
愛好文學創作的秋強Sir,背後有他的一套考試邏輯,例如去年寫作卷竟然選答議論文,「考試想拿好成績,要有策略和理性一點,故作文卷選了第3題(3條題目分別是「校服的自述」、看圖文作「得不償失」和「與其一生專精一事,不如發展多元人生。」你同意嗎?)。選題不是憑感覺,而是當下判斷自己那一題會答得最好。由於第3題提到的和自己人生目標很似,故選了此題。」秋強Sir笑言,對寫作卷最有信心,相反不喜歡綜合卷的實用文部份,但寫完卻幾有信心會有好成績。
Photo from MamiDaily
打算連續3年應考
或者有人會說,秋強Sir本身是中文老師,選對題答得好理所當然,但他卻不太認同此說法,「去年考過一年,對試卷很熟,自己又做過評卷員,但老師有參考答案和評分準則,學生卻沒有,只有憑實力,而且試卷並非事先可溫習(除了12篇範文),故仍會緊張。」今年的形勢又有不同,故再報考中文科。「主要是今年最後一年有3份卷(卷1閱讀能力、卷2寫作能力、卷3聆聽及綜合能力),出年只有兩份卷(取消聆聽及綜合能力),想交替之間體驗一下。」言下之意,即是明年會第3次挑戰考中文科?秋強Sir說對。但他也說不代表今年考評局「畀分」會鬆手,「突然緊又畀人鬧,突然鬆又畀人鬧,點會啫(鬆手)。」
Photo from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不喜歡死背要讀得活
提到自己的一套教中文技巧,秋強Sir舉例說現在很多學生作文時不會用例子,變相在寫議論文未能寫出,原因不是接觸,而是少訓練多死背。「我的一套訓練是要學幾個背景豐富的歷史人物生平,例如《史記》作者司馬遷,再教學生將其生平由幾千字拙成900字。拙寫完後理應對他的人物生平很熟,遇到如要寫『堅持』(司馬遷受宮刑後堅持寫完《史記》)時,其生平中也有事例可寫出,畢竟沒有準備下突然要找例子是不容易。」
至於卷1的12篇範文部份,秋強Sir坦言自己也不喜歡背誦,但要求學生讀熟和讀得活,然後再將內容轉化成自己的文字;原文考核也很簡單,舉例去年考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學生「無可能唔識」。他也提到中文科公開試轉制就是不想學生「死讀書」,又坦言現在很多老師依然是「死操爛操」,所以他認為最好所有中文科老師都會考一考文憑試,真的會對了解學生情況有幫助。
Photo from MamiDaily
更講求高階思考能力
提到明年便沒有卷3聆聽及綜合能力,秋強Sir提醒要好好控制書寫時間,但他認為多卷少卷,對學生都是有利有弊,「多卷可以分散投資,如有說話卷可以令本身不太說話的人見識下人,但弊就是考評局會很機械式評分;再以說話卷為例,考評局要求學生不要爭講嘢,又會計算學生的發言次數。」而剩下兩份卷後,對高階思考和理解能力有更高要求。「學校會在兩份卷中更集中訓練學生,競爭上會更激烈一點。閱讀卷譬如有指定的12篇篇章,會催谷學生點樣將12篇讀得滾瓜爛熟,但學中文其實不是只學12篇,這就要看學校如何編排課程,如何訓練學生在面對陌生文章下,都有賞析能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