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八婦女節 走出產後出血風險
產後出血可奪命 治療預防莫遲疑
每年3月8日為三八國際婦女節,世界各地均會舉辦各式活動及慶典,向全球婦女送上祝福;但時至今日,不少婦女依然承受著產後出血的威脅,甚至危及性命,幸好科技日漸進步,在新式醫療科技的治療下,產後出血的治癒率大大提高,亦減低婦女因產後出血而死亡的風險,就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由婦產科醫生剖析如何診治及預防產後出血,為一眾婦女奉上健康佳音。
嚴重併發症不可輕視
生兒育女是開心事,但婦女在生產過程中,也要承受不少風險,香港本地公立醫院的醫學數據顯示,在2018年,35,000名孕婦中有大約6%的孕婦,有大於500毫升的產後出血量 。產後出血造成全球每年約44,000至86,000宗死亡,是婦女生產時死亡的首要死因 。婦產科醫生靳嘉仁醫生表示,產後出血是婦女生產後可能出現的失血病症,也是分娩期常見的嚴重併發症,當婦女生產後,陰道失血多於500毫升、或剖宮產後24小時內失血多於1000毫升,便屬於產後出血症狀,如沒有適當治療可引致繼發出血性休克,並易於發生感染,如休克較重與持續時間較長,即使獲救,仍有可能發生嚴重後遺症,不可輕視。
了解細微症狀 及時治理
靳嘉仁醫生透露,導致產後出血的因素眾多,包括:
一.「子宮收縮無力」– 胎兒體重過重、多胞胎懷孕、羊水過多、產程過長等,都可造成宮縮無力;遇上宮縮無力的情況,醫生可採取使用「子宮收縮劑」的藥物治療,或以手按摩子宮的方式,直到子宮變硬,加強子宮收縮功能。
二.「產道裂傷」– 即經由陰道生產後,造成陰道、會陰或子宮頸的裂傷出血,失血速度可以很迅速,一般醫生會針對裂傷點的血管,緊急進行縫合手術,甚至利用紗布壓迫傷口來止血。
三.「胎盤殘留或植入性胎盤、前置胎盤」– 孕婦產後如胎盤沒有完全脫落,或多長出了副胎盤,須使用胎盤鉗協助取出,甚至以手進入子宮,強制將胎盤剝離,以防產後出血;如在產檢時已發現產婦有植入性胎盤及前置胎盤的現象,在剖腹生產時很大機會有產後出血,嚴重出血者可能在生產後,需立即切除子宮止血。
四.「子宮破裂」- 如產婦曾做子宮手術、前胎爲剖腹生產而此胎嘗試陰道生產,或是生產時不當的腹部加壓助產,都有可能造成子宮破裂,引起嚴重腹腔內出血。
五.「凝血功能障礙」- 某些產婦因自身疾病而需服用抗凝血劑,或產婦本身有先天凝血病變如血友病、血小板過低,俱因凝血功能障礙問題,而增加產後出血的風險。
世衛有關產後出血的預防及建議
產後出血成因眾多,而且對產婦和醫護人員來說,都是一場難關;世界衛生組織(WHO) 檢視並回顧所有實證資料後,提出有關「第三產程積極處理」之建議,即是在嬰兒出生到胎盤娩出的第三產程階段,採取以下預防措施預防產後出血:
*透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的方式,給產婦使用預防性的子宮收縮劑。
*在分娩胎盤時,以持續有控制的力量牽引臍帶。
*在胎盤娩出後按摩子宮。
盡力保留子宮 新式治療提供選擇
處理產後大出血必須迅速確實,如產婦已血壓過低、並出現快進入休克的徵兆,須打上留置針甚至中央靜脈導管,快速補充輸液,子宮收縮劑及準備足夠數量的濃縮紅血球;如出血量大、情況極其嚴重,基本藥物已無法改善產婦狀況時,醫生會建議家屬使用長效子宮收縮劑,或重組活化第七凝血因子。
當用盡各種方法仍不能有效止血,為了保命,不得不考慮切除子宮;而子宮一旦切除,患者就無法再生育,因此醫護人員會用盡方法,令子宮有保留的機會,如產婦身處的醫院有足夠醫護資源,可考慮進行「血管栓塞術」。而靳嘉仁醫生於受訪期間,分享藥廠已成功研發的嶄新醫療裝置,以抽真空技術控制產後出血,其作用是協助子宮收縮令肌肉壁受擠壓,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此裝置不單為患者提供了高風險手術以外的一個選擇,也是嘗試令子宮得以保留的另一個機會。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醫生
本專欄由Organon全力支持 HK-NON-110064 MAR/2023
1. WC Leung.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Hong Kong Med J. 2020;26(5):370–71.
2. Weeks, A.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what do we know, and where do we go to next?. BJO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January 2015, 122 (2): 202–10.
3. D'Alton ME, et al. Intrauterine vacuum-induced hemorrhage-control device for rapi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Obstet Gynecol. 2020;136(5):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