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兒童耳鳴】近3%幼童受耳鳴困擾59%弱聽兒童有耳鳴 持續耳鳴原因、預防、消除須知!

【兒童耳鳴】近3%幼童受耳鳴困擾59%弱聽兒童有耳鳴 持續耳鳴原因、預防、消除須知!

兒童健康
By ashly.eng on 16 Jan 2022
Digital Editor

耳鳴是很普遍的現象,健康的耳朵也會出現耳鳴,但若是小朋友經常申述耳朵悶悶的,還嗡嗡作響,而且聽力有變差跡象,爸媽可就要警惕了!因為耳鳴很可能與弱聽或其他耳疾有關,資料顯示59%的弱聽兒童就有耳鳴現象。特別是近日學童停止面授課程,上網課或需戴上耳筒,如音量太大,亦會影響聽力,增加耳鳴問題。


 

衛生署資料顯示,近3%兒童受耳鳴困擾。Photo from MamiDaily


耳鳴定義

根據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頁資訊,約有13%的兒童及青少年感覺到耳鳴,其中有2至3%受耳鳴困擾。耳鳴是指在沒有外來聲音時,依舊能聽到有聲響,可以單側出現,也可以兩側同時出現,可以非常短,也可以是連續音。耳鳴現象非常普遍,即使是健康的耳朵偶然也會有耳鳴,例如在很寧靜的環境感到耳朵嗡嗡作響,或是偶然出現數秒鐘的耳鳴。什麼情況下耳鳴需要引起關注呢?那就是當耳鳴持續五分鐘以上,或引起不安,便應認真處理。

耳鳴原因

資料顯示,造成耳鳴的常見原因包括:

  • 內耳因接觸過大的聲音受損;
  • 聽覺器官老化;
  • 耳部疾病(內耳至外耳疾病);
  • 聽覺神經系統異常如聽覺神經瘤;
  • 服食耳毒性藥物(例如鏈霉素或過量的亞士匹靈);
  • 頭部受傷;
  • 睡眠障礙或情緒困擾。

衛生署也特別提醒,患有持續耳鳴的成人約佔70%有弱聽的情形,而弱聽的兒童及青少年中就約有59%感到耳鳴。因為弱聽患者無法接受正常的外來聲音以掩蔽耳鳴, 所以感受到的耳鳴會更明顯且持久。因此一旦發現小朋友出現嚴重的耳鳴現象,應就醫檢查。

59%弱聽兒童有耳鳴。Photo from MamiDaily


耳鳴種類

耳鳴還可分成「主觀性」耳鳴 及「客觀性」耳鳴,兩者出現的方式和原因也有不同。

 

一、主觀性耳鳴

主觀性耳鳴(Subjective Tinnitus)是指只有患者自己才能聽得到或感受得到的聲音,其他人或檢查儀器則無法辨識,聲音聽起來就像是警報器的長鳴,或類似風聲的噪音。產生主觀性耳鳴的主要原因就是內耳及聽覺神經系統出現毛病所造成。其中可能造成耳鳴的疾病非常多,比如外耳疾患(耳垢阻塞、外耳道炎)、中耳疾患(鼓膜穿孔、漿液性中耳炎)、內耳疾患(梅尼爾氏症、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神經傳導路徑的疾患。

耳鳴可分成「主觀性」耳鳴及「客觀性」耳鳴。Photo from MamiDaily

 

二、客觀性耳鳴

客觀性耳鳴(OBjective Tinnitus)是指從患者頭頸內發出的聲響,醫生通過聽筒聽到此類耳鳴。客觀性耳鳴最常見的原因包括血管性疾病和肌肉性疾病:

  • 頭或頸部的血管性疾患。例如動脈、靜脈及血管球等問題,產生的聲音類似脈搏跳動。
  • 肌肉痙攣(例如:中耳、耳咽管及軟顎等器官的肌肉痙攣)。
  • 顳下領關節(即牙較)問題。

 

 


預防耳鳴

想要預防耳鳴,以下五件事不可忘:

一、避免噪音

首先,家長應該避免讓兒童長時間接觸噪音,或是過度喧鬧及嘈噪的環境,資料顯示,長期暴露於噪音水平為85分貝(如繁忙市區的交通聲)或以上的環境,就可導致聽力漸損。若是無可避免,則建議戴上耳塞,以免聽力受損。

 

二、避免長期使用耳筒

現代人使用耳筒的機率提高,然而長時間使用耳筒也有機會影響聽力。衛生署建議每天使用耳筒的總時長不可多於60分鐘,而且最高只可將音量調校至輸出量的六成(60%)。學童上網課如需使用耳筒,家長應特別留意音量有否過大。

使用耳筒總時長不宜超過60分鐘。Photo from MamiDaily

三、避免過量使用刺激性食物

長期或過度攝入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茶葉、辣椒、巧克力等,有機會刺激血管收縮,加重耳鳴現象。

 

四、充分休息

睡眠不足或精神壓力大都有可能產生耳鳴,因此要避免過度疲勞及熬夜,擁有充分的睡眠及休息是必須。

 

五、在醫生建議下用藥

過量使用藥物,如亞士匹靈、布洛芬都有機會引起耳鳴及聽覺受損,患者應該應依照醫生的建議用藥。

 

伴隨暈眩、耳脹感、聽力減弱的耳鳴現象,都建議盡快就醫,檢查病因。Photo from MamiDaily

 


耳鳴要不要看醫生?

耳鳴有可能是因弱聽或其他耳疾引起,可能伴隨暈眩、耳脹感、聽力減弱等,都建議盡快就醫,檢查病因。

不同的病因也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案。假若耳鳴與弱聽有關,患者一般需要配戴助聽器以接收外來聲音,這能有效減低耳鳴的影響。此外,耳鳴患者也可採用耳鳴掩蔽器,掩蔽器利用「聽覺抑制」的原理,選擇近乎同頻的聲音,如雨聲、海浪聲來掩蔽或減低耳鳴,且有助放鬆,可幫助患者入睡。

衛生署提醒,腦部可在輕鬆的狀態下適應耳鳴和日常生活的聲音,因此若耳鳴非由疾病引起,便無需過於焦慮及畏懼。此外,放鬆全身肌肉神經等鬆弛練習可幫助消除不必要的憂慮和不安,避免壓力和緊張,讓人們更快適應耳鳴。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